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生猪种业政策解读与趋势分析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4-04-29

生猪种业政策解读与趋势分析


一 引言

生猪产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稳定肉类市场供应以及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在当前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与消费国,其生猪种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关键。良种不仅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生猪种业在科技创新、品种改良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生猪种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优质猪肉市场存在巨大缺口的现状下,如何平衡产肉量与肉质的关系,进行优质猪新品种的设计与培育,已成为当前我国生猪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科研创新、产业协同以及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解读国家关于生猪种业的最新政策,系统分析当前生猪种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期望通过实施优质猪新品种设计与培育工程,加快我国生猪种业新生产力的形成,推动我国生猪业在数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 新质生产力与生猪育种

在科技飞速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生猪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所谓新质生产力,其核心在于对“新”与“质”的双重提升,这一概念在生猪育种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质生产力并非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升级,而是涉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全面提升。从经济学角度看,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即人、工具和加工对象。新质生产力便是指在这三方面的“新”与“质”的双重提升。在生猪育种领域,这意味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以及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

具体而言,高素质的劳动者指的是那些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生猪育种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育种技术,还需要具备现代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跨学科知识,能够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生猪品种的改良和创新。这样的劳动者队伍是推动生猪种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力量。

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包括先进的育种装备、研发技术平台以及信息技术等。这些新型劳动资料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猪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缩短育种周期,降低育种成本,从而推动生猪种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则是指将更多类型的遗传资源、育种数据以及相关科技成果纳入生猪育种的范畴。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遗传资源和数据被挖掘和利用,为生猪育种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和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为生猪育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要推动生猪育种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政策、科技、产业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政策方面,需要加大对生猪种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科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生猪育种领域的应用和转化。产业方面,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三 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

    生猪育种产业的指导意义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生猪育种产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层面的广泛关注。综合来讲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生猪育种产业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生猪育种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文件明确指出,畜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之一,而生猪作为我国畜牧业的主要品种,其育种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畜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中央一号文件对生猪育种产业的重视,为我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生猪育种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文件强调要加快实施种业自主创新战略,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对于生猪育种产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生猪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技术水平,以满足市场对优质、高效、绿色生猪产品的需求。同时,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我国生猪育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中央一号文件对生猪育种产业的支持政策进行了明确和细化。文件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大对地方品种的保护力度。这将有助于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的猪种资源,为生猪育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文件还强调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以满足生猪生产对优良种源的需求。这将有助于提升生猪育种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章节下的“(十一)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中,进一步强调了种业振兴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措施来推动种业发展。其中,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等措施,将为生猪育种产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种源保障。同时,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等措施,将有助于加快生猪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步伐。

最后,中央一号文件还优化了生猪育种产业的发展环境。文件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经营体系,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这将为生猪育种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投入生猪育种产业,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 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

自国家发布生猪种业相关政策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积极响应并努力推进政策的落实。一方面加大了对生猪种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生猪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生猪种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和违规的种业行为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在具体实施上,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更为细化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政策大体从三个方面落实。

首先,布局种业工程重大项目,开展种猪主要性状形成机制等基础研究,发掘优异基因资源。例如,湖南省一直是全国的生猪大省,如何稳定生猪生产、做强生猪产业对于全省建设农业强省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2023年12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湖南省稳定生猪生产做强生猪产业的十条措施》。该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生猪联合育种,加大生猪地方品种保护和利用,支持岳麓山畜禽种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瘦肉型种猪选育和利用地方猪种培育新品种,建设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基地。到2025年,全省生猪种业产值将达到240亿元以上。

其次,加强对地方猪种的开发和利用。地方品种是研究猪表型性状遗传基础的重要资源,是开展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因宝库。例如,位于成渝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的琪金双昌智慧猪场建成投产,将加大对荣昌猪、内江猪两大华系种猪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据悉,琪金双昌智慧猪场是由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和四川省隆昌市人民政府在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里打造的一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荣昌猪养殖示范项目。该猪场占地约28亩,设计规模为常年保有荣昌种公猪10头,存栏母猪360头,建筑总面积约3600平方米。

最后,建成完善的种猪商业化育种体系。例如北京市,2023年9月,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开幕。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北京种业的育种、制种、用种产业链逐步呈现出“育种在京,制种、用种在外”的显著特点。为了持续打造“种业之都”,北京市2022年专门出台了《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统筹推进“4520行动”,即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四大种业,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创新基地提升、创新环境优化五大行动。在种业创新环境优化方面,《北京市种子条例》《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相继颁布并有序施行,吸引了全球前10强种业企业在京设立分支机构,布局建设了平谷、通州、延庆和南繁四大种业公共服务平台。

 

五 我国生猪育种政策的指导方向

我国生猪育种政策在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当前政策走向和生猪种业发展趋势,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指导方向: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生猪种业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生猪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政策将继续加大对生猪种业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合作,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生猪种业的整体创新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生猪种业转型升级。政策将引导生猪种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猪种业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生猪种业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强对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利用,防止种质资源流失。同时,完善生猪种业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种猪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生猪种业的国际竞争力。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政策将积极推动生猪种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种质资源、育种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猪种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我国生猪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来源:《猪业》张海峰 杨家泉